白族服饰介绍_大理白族服饰介绍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白族服饰介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白族服饰介绍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介绍白族的服饰 文化 建筑 饮食 节日

2.白族服饰名称

3.白族的歌舞服饰的特点

4.白族风俗

5.白族服饰的介绍

6.白族的服饰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白族服饰介绍_大理白族服饰介绍

介绍白族的服饰 文化 建筑 饮食 节日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出棺送葬:出殡时,街坊邻友自带抬具帮助抬棺。为死者念经引路,孝男拄拐哭丧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后。棺材抬至绕棺处,摆在高凳上,由念经先生举行绕棺仪式。念完《绕棺经》,称为“搭桥过路”,遇到过桥时,孝男跪在桥上,棺从身上抬过,称为“背棺”。

       平坝地区的白族人民,主食多为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副食品有各类菜蔬、野菜和多种山川特产。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酢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白族人民喜喝烤茶。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角留香,热渴顿解。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

白族服饰名称

        中国是一个有着非55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所以说你会发现他们的服装也是和汉族不一样的,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云南白族的服装特点是什么样的。白族服饰特点,白族服饰一般都是以白色为主,男子会佩戴白色或者是蓝色包头,搭配白色对襟衣和黑色的褂子,裤子以白色和蓝色为主。他们的服装一般都是以白色蓝色为主,衣服非常的好看,一般都是要佩戴包头的,这样的话就是一个正宗的白族人的穿衣搭配了。

白族的歌舞服饰的特点

       白族的服饰就叫白族服饰。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的衣服最大为尊贵。男子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着对襟短褂,下着白色长裤。女子服饰更为艳丽,色彩对比艳明,穿着白色,浅蓝色,粉红色等右衽上衣,外玫瑰红,紫红,黑,蓝色的褂子。

       未婚少女梳独辫,末端系着鲜红的头绳。然后将独辫绕在白色头巾上,腰系绣花短围腰。把白族姑娘装扮得像是一朵朵艳丽的山茶,亭亭玉立。

历史悠久

       白族的服饰历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织出了著名的“桐华布”。早在“南诏”、“大理”时期,白族服饰就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国”之称。白族人热爱生活,有爱花、爱美的传统。“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

       大理白族视茶花为美的象征,在家里的房前屋后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饰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选择上,也喜欢用白上衣配红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绽放的山茶花一般。白族服饰,美观大方,朴实、健美,这样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族风俗

       白族的歌舞服饰的特点如下:

白族简介:

       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

       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

白族服饰的介绍

       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海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

        白族有什么习俗? 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郸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

        白族的民族风俗 传统节日

        火把节抢升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火把节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礼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婚礼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

        白族的节日习俗是什么 居住: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语言文字: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民族艺术: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宗教信仰:

        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每逢节日,除必备节日食品之外,还要进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动。年节最为隆重。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

        祭祀:

        中元节和祭天是专门祭祀性节日,特别是每年阴历七月的中元节,是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如果是新丧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届时要准备八大碗馔肴祭奠,其中有千张肉、排骨、酥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脍鱼包肉馅,每道菜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备,并且要富有观赏价值。如是直系亲属或姻亲户,在发丧前还要做名为“三滴水”全席来吊唁。所谓“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礼(做成凤鱼狮象状的菜肴)和八大碗三大类。

        食俗:

        白族通常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季节或节庆期间,则多加早点和午点,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常吃干饭,外出做活随着携带盒饭,就地冷餐。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礼仪: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的风俗有哪些? 30分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重要节日

        白族的节日颇多,除了和汉族一样的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元、中秋等节日外,还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绕三灵、小鸡足歌会、三月街、渔潭会、栽秧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其中以石宝山歌会最富于情趣。

        (1)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末尾三天,剑川以及邻具云龙、洱源、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禾族,达数万人,汇聚到剑川石宝山的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和金顶寺四个地方的漫山遍野中,甚至在肃穆的寺内神像前,弹唱以白族情歌为主的对歌。有时歌逢对手,常常对唱几天几夜,难舍难分。歌会使原来并不相识的未婚男女青年结为终身伴侣。偶尔能见到自古遗流下的青年男女“野合”的习俗。

        (2)白族火把节

        每年农历6月25日,是白族民间的盛大节日――火把节。

        这一天,除举行划龙舟、赛马外,最有特色的活动要数耍火把。火把是用干树枝一类扎成或劈成的;凡洱海之的白族村寨,每村都有一棵大火把,扎火把的柴火和工作是由当年适逢有喜庆的一些家庭来组织的。火把节前几天,几家人便凑到一起......>>

        白族生活的习俗 白族的习俗我觉得还是蛮好玩的,我了解的不多就知道多少说多少吧,喝茶好像有个什么三道茶,好像是甜茶苦茶还有个不知道了,然后就是结婚办酒席的时候,新朗背着新娘子在婚礼现场一路走着一路让来参加婚礼的宾客掐新娘。。。。。知道的只有这些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更了解的深刻些就到云南储理玩上几天就知道了。。。。

        白族禁忌的风俗习惯 若是家中有客人来访,主人需凝神听客人说话,不能抢插,乱提问,男人在家里,女人不能主动发烟,泡茶与客人攀谈。吃饭时需请客人上八位,主人不能脚踏饭桌栏杆,不能大声说话,才是尊重客人的表现。用餐时禁忌用勺子在甄子里挖一个大洞,意为不与粮食吵架,平等待人。父亲、哥哥、弟弟不能和儿媳,弟媳和兄嫂同坐一条板凳吃饭,吃饭时不能掉饭粒,否则老人会说,否则老人会说要遭雷打,意为珍惜粮食。做客时父子不能同席,男女不能同桌,意为长幼、论了序不乱,男女应当有别。吃完饭,要把筷子规规矩矩的放在自己吃完的婉边,不能乱丢乱放,意为感谢主人的款待。这种待客禁忌从细节上规范人们得行为,使人自幼养成尊老爱幼、亲邻友善、礼贤谦恭、惜才爱物的良好品德。

        白族的人办丧事的风俗 春秋战国时代,白族先民的“滇”墓葬形式,有竖穴土坑墓葬、瓮棺葬、圆坑墓葬多种。祥云 *** 那已有“干栏”式重型铜棺;弥渡苴力已有大量石板墓。

        住在碧江的白族,死后不用棺,把死者放在一块木板上,覆以屋上的茅草,上盖土,垒成坟状;再在距死者头部两三尺的地方竖一个八九尺高的双杆栗木坊,除挂土锅和盛有祭物的两个麻布袋外,还悬挂死者生前用物,如男的挂弩箭,女的悬织布架等,以示悼念。后一年内,以石片、石块垒墓。墓头留一孔供死者灵魂出入。那马白族约在明代前实行火葬,以火焚尸,取骨入罐,再埋于家族公墓地。明后,受汉影响,渐改土葬――棺葬。

        大理、剑川的丧葬也有变化过程。明代以前因受佛教的影响,盛行火葬,以后则改为棺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殓,女子死后则必须等候娘家人亲临。停柩在堂三天左右即行择地安葬;停柩期间,一般请道士念经,“超度”亡人。

        大理海东地区,人死后由族长主丧,族长根据死者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决定丧事规模的大小。出殡前一般有出帛、诵读韵律严整的白语家祭文等仪式,有的还要“祭方向”,为死者开道。

        墓葬的型式很多,一般名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穷苦人只堆土为坟;而富家则竖“三碑四柱”、“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有石人、石马、石狮等。

白族的服饰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穿什么服饰资料

       白族崇尚白色,大都喜欢穿白色衣服。但因地理环境和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与周围民族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服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少各自鲜明的特点。

       聚居于大理的白族,男子一般身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头裹白色包头,脚穿黑布剪口鞋。山区的则多打蓝色或黑色包头。妇女的服饰各县不一样,且有未婚和已婚的差别。发式上,未婚姑娘梳一条发辫,连同白缨穗的花头巾或彩色毛巾用红头绳盘于头顶。已婚妇女则挽髻,用丝网笼住,绾以簪子,用扎染布、黑布、蓝布或彩色毛巾作头巾。服饰上:大理市的年青女子上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外套紫红色或黑色丝绒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上衣右衽结纽处挂三须或九须银饰。系腰带,围蓝色围腰,垂绣花飘带。脚穿绣花“白节鞋”或“凤头鞋”。手上多戴扭丝银镯或玉镯,指戴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坠。年轻女子衣着非常艳丽,随着结婚、年龄的增长,衣着逐渐趋向于素雅和深色。服装的袖口,围裙飘带、头巾等部位以精美的扎染、挑花、刺绣作装饰。在色彩上通常以白色为基调,反衬红、蓝、黑等深沉色;或以蓝、黑等色为底色,点缀细密的白色花纹,达到艳丽夺目的效果。她们认为,包头帕雪白的穗边象征着白雪皑皑的苍山,蓝色的围腰寓意为碧波荡漾的洱海。

       剑川、洱源、丽江、云龙、鹤庆、兰坪、维西等地妇女的上衣、围裙、裤子等多为浅蓝色、蓝色或黑色。剑川未婚女子多戴小帽或钉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尾帽”。洱源姑娘喜戴“凤凰帽”。鹤庆姑娘独辫用红头绳缠于头顶,外罩两幅四方锯齿形绣有蜜蜂、蝴蝶图案的方头巾。丽江女子头上覆盖几块至十几块叠成的头布,上扎各色头绳。最外一块头布绣各色图案。另外,剑川、洱源、鹤庆等地的妇女普遍背披一张洁白的绵羊皮,被看成是姑娘勤劳与纯洁的象征。

       湖南桑植县白族也喜穿白色,戴白头巾,并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说。男子内穿白色对襟衣,戴白色头巾。女子内穿白色大襟衣,套黑色领褂,腰系绣花围裙,下穿青、蓝宽裤,脚踏绣花鞋,腿缠白色绑腿,头戴白色绣花或印花包头。朴素大方,美观飘逸,充分显示了白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或是身穿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扩展资料:

       白族绣鞋:

       

       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

       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族服饰

       今天关于“白族服饰介绍”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